新能源产业的主笔,有着多年新能源一级投资经验的投资人,以及新能源和科技行业报道作者且粉丝量达百万加
产业家锐评是新能源产业家旗下的深度评论栏目,它用锋利的笔触划破产业的表象,为行业的变革提供独特的视角。
本周二,传闻已久的动力电池国标发布了。这是史上最严的国标,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明确规定到明年 7 月,新卖车辆的电池必须做到不起火且不爆炸。
我想说:别说明年了。其实这个新规下个月执行是可以的。其实这个新规下个月执行也不是不可以。
毕竟3月份的车祸发生以后,群众们都很破防:
你在发布会上曾承诺过电芯倒置等情况,还宣称有全球最严苛的热失控标准。然而,当出现燃烧情况后,你却告诉我这些都是高配置才具备的,标准款并不具备。
难道丐版车主的命就不是命?
前几年,我参加了一个锂电行业的会议。演讲嘉宾看着下面众多的从业者,感慨地说道:
中国消费者为你们的成长真是付出太多了!
你们知道美国是怎么罚起火的韩国电池厂的吗?
2021 年,通用汽车因供应的电池在充电时起火而被迫进行大规模召回汽车。最终,通用汽车向电池供应商 LG 索要了 19 亿美金(122 亿人民币)的补偿,这让 LG 遭受了重大损失。
2021 年,对于除了宁王之外的任何一家电池企业来说,如果遭遇 122 亿的索赔,恐怕都得十年白干了。
中国新能源车能够发展到如今的地步,一方面离不开政府的补贴,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付出也着实不可忽视啊!
这次的新国标出台后,工信部采取了强有力的行动,制定了一系列极为严格的安全要求,以下是重点内容:
第一:电池不起火
新国标明确了热扩散测试中的一些方面,包括待测电池的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以及整车测试条件。同时,新国标还提出了更严格的技术要求,具体为“不起火、不爆炸(但仍需报警),并且烟气不会对乘员造成伤害”。
以前的标准(2020 版)规定在着火、爆炸之前的 5 分钟要提供热失控报警信号。
如果真的能够严格执行这条规定,那么新能源车主们最大的梦魇就能够得到解决,关于这一点我就不再多做阐述了。
第二:电池包底部耐碰撞
新国标新增了底部碰撞测试。此测试通过用直径为 30mm 的钢球,以 150J 的能量进行三次撞击,以此来考察电池底部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达标要求极为严格,要达到无泄漏、外壳不破裂、不起火或不爆炸的现象,并且还要满足绝缘电阻的要求。
150J 的能量,就如同 0.22 口径的枪发射一发子弹所具有的能量。它当然没有子弹那般强的穿透力。然而,对其反复进行三次测试,这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很严格的了。可以说,这相当于电池包版本的针刺实验。
第三:电池经常高压充电也安全
新国标新增了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测试。此测试用于考察动力电池在长期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性。要求在电池达到 300 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并且要满足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
比较反直觉的是,充电自燃这个场景的概率比车祸自燃的概率大很多。2022 年新能源车起火统计显示,22.67%的车辆是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而只有 9.33%的车辆是因为碰撞起火。
现在各家都在疯狂地推出 800V 高压快充,只是告知消费者充电速度变快了,却完全不提快充会导致“锂枝晶”生长,进而带来电芯内部短路的风险,这与狂吹智驾的情况简直一模一样。
宁德时代的 CTO 高焕都表示,为了实现超充,在很多方面牺牲了电池产品的可靠性、寿命和安全,甚至还牺牲了能量密度,他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综合来看,这个规定可谓是考虑周全。它把电池起火的核心原因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
外部加热触发、机械冲击短路、内部加热触发
从整包设计到电池内部反应都被包括进来了,并且都考虑得很周全,所以说“史上最严”并不过分。
甚至有人还发出疑问:这个标准到底是画饼还是真的能做到?
其实很简单。能否做到这个标准呢?你看看是谁在充当带头大哥,就能够知道能否做到了。再看看带头大哥背后跟着的那些兄弟名单,也能知晓了。
欣旺达还获得了奖项。
起草单位里前排就坐的几位肯定都是有备而来的。
当然,准备方案这件事说起来并不神秘。只要技术储备充足,核心要点就是要舍得给整包 PACK 料加足。
结构件需要提升强度,绝缘材料需要补足,散热系统也需要进行升级,要把每个阶段的安全保障都做到极致。宁德的麒麟电池、蜂巢的龙鳞甲电池、欣旺达的“不起火”方案,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的。
车企若觉得此事有些难办,那就去找电池大哥,然后加钱,因为加钱这件事就能将其解决。
上个月小米发生事故后,有很多吃瓜群众跑到 C 家询问是不是他们的电池,C 家表明基础款与他们无关,麒麟是特供高端车的。群众接着又赶紧跑到 B 家询问,认为这就是 B 家的,B 家则表示,这个 PACK 不是他们制作的。
现在 C 家估计再遇到小米,会说:你这是不加钱造成的。B 家估计再遇到小米,也会说:你这是不加钱导致的。他们会说:供应商就只是供应商而已,不丢人。别一开始就搞什么自研了。
C 家今年在讲财报时表明,2024 年麒麟电池和神行电池将占公司出货量的 30%至 40%。其产品的价格普遍比行业价格水平要高 5%至 15%。并且今年有望增长到 62%至 70%。
信心为什么这么足,原来车企的软肋早已经看穿。
当然,不少老牌主机厂自身是拥有技术储备的。吉利有金砖这一产品,上汽有魔方这一产品,长城有大禹这一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将安全 buff 叠加充足的。
这里要吐槽一下,各大厂商的取名情况是,有的叫麒麟电池,有的叫龙鳞甲电池,有的叫金砖魔方,还有的叫大禹电池、天工电池,真的很难让人明白他们到底是在运用科学还是在施展魔法来制造产品。
吐槽归吐槽。新规出台之后,身为新能源韭菜的我们,只期望主机厂能够好好做人,同时也期望电池厂能够好好做人。
主机厂在发布会上说得极为精彩、处于领先地位。然而,一旦出现问题,却告知我们低配版的车没有这个配置,只有购买 pro max 才行。
丐版车主的命也是命啊!
快充方面不敢要求了,续航方面也不敢要求了。毕竟价格和品质是成正比的,一分钱对应着一分货。然而,在安全方面,丐版车主必须要和土豪版车主达到相同的标准。
另外一点,头部的电池企业在本次国标中明显是大赢家。尾部那些技术储备不足的电池厂,很大概率会被清洗出局。所以,那些留在桌上的企业要注意:千万不要再做那种测试特供的产品了。
说很多很多,再严格的国标也只是用于做标准试卷的。既然这样,如果电池企业仅仅想着快速通过测试,就很容易出现一堆测试成绩满分,但在实际使用中表现很差的产品。
新国标推广之后,因为有国家标准的背书,所以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信任度肯定会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信任度会因国家标准的背书而上升。国家标准的背书使得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信任度肯定要更上一层楼。
如果主机厂在里面搞些特别的举动,那对不起一路陪伴产业发展的消费者;如果电池厂在里面做些别样的行为,那也对不起一路伴随产业前行的消费者。
毕竟他们
可以在新能源车续航不足的冬天穿羽绒服
可以在过年回家的路上排队2小时充电
可以淡定看待二手车残价腰斩的“环保情怀”
甚至可以半夜爬起来抢低谷电价省下两杯奶茶钱
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真心被予以考虑的“安全”,只是真心被予以考虑的“安全”,只是真心被予以考虑的“安全”罢了。